收藏、收藏家与收藏学
一、什么是收藏
(1)收藏的概念
收,即收获、聚集之意。藏,意为隐藏、珍藏。收藏一词有两个含义:一为收聚保存,做动词用,为一种活动。另一指收藏之物,即收藏品。旧时人们习惯称被收藏的物品为“古董”或“骨董”,均为古器物的意思;也有把收藏品称为“古玩”或“文玩”。现代多称收藏品为文物,泛指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而旧时所称的古董仅为其中的一部分。现在我们所讲的“收藏品”一词含义较为广泛,除文物以外,还包括当代的字画、邮票、书报、工艺品,等等,体现出当代收藏多层次、多品种的特征。
收藏界也有称收藏为集藏的,但严格讲两者是有区别的。“收藏”一般指从外面收来后藏起来;“集藏”一般指自己生产后藏起来,例如将自己创作的绘画、刺绣、雕刻、摄影等作品藏起来欣赏或展览等。这种词义上的差别是上海收藏界首先提倡并使用的。广义的收藏可包括“集藏”。
(2)收藏的起因
收藏是一种历史集存和文化投资,也是人类对文明的一种癖好和追求。支配收藏的各种动机和价值观念是日趋复杂和多样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受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类的收藏活动是多方面的,它既是人类认识自己和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手段,也是人类文化积累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的发展为收藏活动创造了条件,收藏活动又促进了文化的积累,可见收藏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综观人类自古至今的收藏活动,可分析出收藏大概产生于如下的原因。
原始信仰和宗教的原因 巫术是利用虚构的“超自然的力量”来实现某种愿望的法术,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类早期的收藏行为与巫术文化有很大关系,这与原始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对世界的认识水平是分不开的。在图腾崇拜中,原始人相信每个民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此物(多为动物)即成为该民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如熊、狼、鹿、鹰等)。原始人对本民族的图腾物种常加以特殊爱护,有时也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原始人的绘画、文身甚至所带佩饰,都与其图腾观念有关。在祖先崇拜初期,生者为表示对同族死者的关怀和追念,常在其墓中放置简单的工具、武器、食物等。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还无法控制自然的力量,幻想以祈祷、祭献或巫术来影响主宰自然界的神灵,并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仪式。从史前社会的各种收藏遗迹及有关历史记载中,都能反映与原始信仰有关的收藏,如象征着具有繁殖能力的男女生殖器雕塑,各种祭器,图腾相同的日常用具及其住所、墓地的装饰等。甚至可以说,自然崇拜、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及巫术文化是原始社会收藏活动的直接动力。许多动物、植物和矿物标本或图像被作为崇拜的对象被收集和保存下来。
在宗教出现后,宗教活动的内容和仪式更加多样化,无论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还是其他宗教,凡与该宗教活动有关的各种物品都成为收集和保存的对象。神像、佛像,教主的尸骨、遗物,以及与宗教活动有关的器皿、用具、艺术品、教徒奉献等,被神庙、寺院、修道院、教堂等广泛收藏。如古希腊的许多艺术收藏是通过宗教的途径形成的,即收集人们向神庙的奉献物。神庙相当细致地把收集来的捐献物编入财产目录,并对它们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中世纪由于僧侣垄断了文化和教育,教会便行使起搜集古物、标本的职能,以至当时许多有名的寺院都成了藏品丰富的“博物院”。伊斯兰教、佛教也毫不例外地对文化财产的收藏和保存作出了很大贡献。因为很多宗教的教义中都明确要求教徒为神主做出奉献,以求来世的平安。穆斯林教徒在朝觐期间需贡献出他们制作的精致物品,其中不乏精美的艺术之作,这些贡献都被尊为神圣的遗物而收藏。
实用的原因 人类最初的收藏与贮存是分不开的。人类的采集、种植和狩猎、饲养活动是早期人类为生存而斗争的重要内容。在人类过上定居生活以后,储藏物品更成为其生存所必需的行为。食物、工具、用品等因为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而被人们广为收集。这些物品最大的特点即是具有实用性。贮存食物以防饥寒,武器用以防身,工具可以满足人们的劳动和生活需要,等等。从人类产生至今,实用性的收藏一直不曾中断。从古代所使用的日用陶器、兵器,历代的藏书,至当代的集邮,其中除了人们的审美原因、经济原因以外,实用的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历来的收藏学研究都不太重视实用性的收藏,但当代许多的收藏都体现了实用性的特点。王安坚收藏的钟表每件都能运行自如,准确计时;外国人收藏的坦克、飞机、军服,除了可供自己使用外,还可以大量出租。广义地讲,每一件藏品都具有某种实用意义,甚至人们所废弃的物品,其中仍包含着实用价值。可见实用的原因在收藏的起因中占有重要位置。
审美的原因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对大自然和人类本身的不断创造,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人们善于把美贯穿到生活的一切领域。在史前文化遗迹中,发现了大量的装饰品,如穿孔的贝壳,磨制的钻孔石珠等。各种原始信仰及宗教文化中也渗透着审美意识。在日常用品和工具上,也无不体现着人们对美的追求。由于审美的需求而收藏往往同其他几种收藏的起因混杂在一起,直至艺术品的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后,艺术品的收藏才有了相对的独立性。收藏可陶冶情操、赏心悦目的功能就具有审美的意义。审美与收藏的起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经济的原因 因经济原因而收藏在人类的收藏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私有财产和贸易活动出现以后,收藏成为经济积累、保值和增值的重要手段。金钱、珍宝、精美手工艺品的收藏成为财富的代名词。现代社会更重视收藏的保值和增值作用,通货膨胀、社会动乱进一步促使这一观念的增强。货币可以贬值,而珍贵的收藏品的价值却与日俱增。它的不可再生性和所浓缩的巨额价值,使不少人视收藏为一种重要的投资,这种投资常常能赚取远远高于股票债券的丰厚收益。在集邮及收藏报章杂志等大众收藏项目中,不少收藏者也抱着存物比存钱保值或等待日后发财的想法。收藏的经济性原因促发了不少消极性行为,如收藏品的造伪、偷盗和走私等,但我们不能由此而否认或忽视经济的原因在过去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收藏发展的有益影响。
归属的原因 归属的原因既可以表现为对群体忠诚的收藏,如保存亲戚朋友的纪念物品或代表本民族习俗和文化传统的器物、建筑及艺术品,也可表现为显示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的收藏,后者也是旨在归为某一类群体。在分阶层的社会里,财富和权力是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的基础,人们往往为了附庸风雅或炫耀家族的显赫地位进行收藏。拥有珠宝玉器、金银首饰、奇花异草、珍禽怪兽以至旧抄本,不仅是富有的象征,而且也是身份、地位和修养的标志。派克德曾说:“那些处心积虑想要提高并炫耀其社会地位的人,都很喜欢收集一些手工艺的精制品,来作为家庭的装饰……上等阶层的家庭展示着人工吹制的玻璃器皿,就是有这种目的。……家庭里如果有一间够大又充实的图书室,就显示他有知识上的造诣与富裕的经济。”此话说得不无道理。
科学的原因 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对自身奥秘进行探索的过程,也是不断满足其好奇心的过程。在生产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增加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了解,由此而产生强大的求知欲。对缺乏可靠证据的论断的怀疑,对未曾料想到的现象表现出惊奇,对尚不理解的问题的探索,都是强烈求知欲的表现。古代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说过:“哲学的起源乃是惊奇。”为了解释惊奇,人类进行了大量的科学探索。以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的藏品收集活动,一般说来具有较多的学术价值,为科学的原因而收藏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人类收藏活动的诸种起因中,每种起因都不是完全独立的,而往往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我们既不能过分突出其中一个或几个原因,也不能忽视其他原因所起的作用。每一种起因在人类收藏活动的不同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完全相同,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或地区也不尽一致,只有以联系、发展的观点,全面、科学地分析某类收藏的起因,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3)收藏的特性
收藏是人类古老、悠久的文化活动,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人类社会的日益进化、文明而展现出色彩斑斓的光华。在收藏活动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也逐渐认识和熟悉了它的特性。
收藏具有群体性、差异性、民族性、融合性和传承性等特色。
收藏的群体性 收藏的群体性表现为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收藏要求,其看待收藏的价值标准也不同。收藏活动虽是以个体的形式进行的,但它从产生时起即具有社会化的特征。收藏在其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能表现出群体性的特征。在古代,收藏是王者贵族和文人雅士的专利,他们偏重于收藏各种珍奇异物和古董文玩,这些均是平民百姓所无法问津的。时至当代,收藏者虽然遍及各个层次和年龄阶段,但仍然会显示出群体性的特征:集邮者中,青少年占了很大比重;集报纸、火花、烟标、门券者中,工人和教师较多;收藏书法、绘画作品者中,多为书法、绘画的爱好者,等等。不同的收藏群体对收藏的价值取向也不同。如为附庸风雅而收藏者,以藏品的价值或有名望为贵,用以装点门面;从事研究者的收藏多是系统性地进行,并与研究项目结合起来。
某些收藏群体有时也会出现门户之见。如收藏古玩的对火花、烟标不屑一顾,收藏名石者认为收藏奇石为低档次。当然,如果从藏品的经济价值来衡量,肯定还有价格高低之分。但如果从收藏的文化、历史价值来看,任何收藏品都具有同等的价值。
收藏的差异性 虽然在某些收藏活动中能表现出明显的群体性特征,但有些收藏活动则不尽然。收藏的差异性反映出收藏者不同的个性、爱好,也是体现个人社会价值的一种手段。他们通过收藏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如“石迷”米万钟沉醉于弄石,钱化佛的“骆驼”收藏,牛得草的牛画、牛玉雕、牛木雕、牛泥塑等收藏,以及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的罗汉像收藏。正是由于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其工作性质和经济能力的差异,使收藏,尤其是现代收藏,展示出纷繁的异彩。
收藏的民族性 收藏的民族性意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收藏嗜好。中国人以金石字画收藏最为普及,古日耳曼人对各种雕像充满偏爱,美国人对各种古物满怀敬意,英国人在当代世界性收藏热中,对古瓶、旧车牌、啤酒杯垫等的收藏独领风骚。每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收藏传统,并因此而保存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习俗。收藏的民族性由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及其特性所决定。
收藏的融合性 收藏的融合性指不同的民族、群体虽然有不同的收藏特点,但相互不是完全排斥的,而是具有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如集邮从西方传入中国,从商人、学者群体而走向整个社会。随着交通、通讯的发达,世界相对来说愈来愈小,为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在当代,收藏热已遍及整个世界,收藏品也日益受到世界收藏市场的左右。一些原本为某一国家、民族所独有的收藏也逐渐走向世界而拥有更多的爱好者。同时,收藏者的眼光也更为广阔,不仅仅局限于收藏本国家、本民族的藏品,而且还注意收藏相邻国家的藏品,以详细研究其藏品的发展、演变历史。收藏的融合性促进了各个国家、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同时也符合收藏文化的发展趋势。
收藏的传承性 收藏是艺术乃至全部文化得以传承、拓展和丰富的重要渊源。收藏者往往视藏品为其心血之结晶,极为珍爱。收藏者一般在生前即安排死后对藏品的处理方法:或令子孙永保之,不得遗散;或出售、转让;或捐赠于社会。通过收藏品的传承,使现代人有幸能看到几百年、几千年甚至上万年以前的人类文明的结晶,使我们借此幻想古代人的生活情趣。为了后代也能目睹古人和今人的各种实物,我们更应重视收藏的广泛性和全面性。收藏的传承性已受到不少人的重视。1938年9月23日,美国威斯汀豪斯为纪念在纽约召开的世界博览会,特挑选了一批能反映当时美国和世界发展面貌的代表性物品,如塑料、金属、植物种子、化妆品、书报、照片、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论文及罗斯福总统的演说新闻纪录影片等,封存在特制金属容器内埋入地下,以求长期保存,并注明发掘启封时间是公元6939年。1965年10月16日,该公司又埋下了2号容器,其发掘时间也是公元6939年。这些被埋藏的各种现代物品,在5000年后将成为珍贵的文物。历史就是通过收藏而被人们所认识的。
当然收藏的诸种特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每一种收藏都是多种特性并存的。
(4)收藏的功能和作用
收藏是人类保存和发展文化的一种活动 春华秋实,秋收冬藏,自古皆然。原始人的狩猎和采集,其中就包含着收藏。纵观我国岁时节令的许多节俗,其中有不少是关于收藏的习俗。如正月二十五填仓,是农历正月最后的一个节日。填仓即填满谷仓。每当这天清晨,妇女们用簸箕盛了筛细的小灰,在门前用棍棒敲打,撒成一个个圆圆的囤形粮仓,有的还镶以花边、吉庆的字迹和上囤梯子的图形,并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在一些少数民族中,至今还保留着丰收之后进行收藏的种种仪式和禁忌的习俗。书籍、档案等各种文献资料的收藏,可使人从中了解历史,汲取知识;各种实物的收藏,则组成一个立体的历史画廊,使人的思绪飘向远古。我们现代所拥有的古迹和珍贵文物,我们所具有的各种文明生活方式,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憧憬,都离不开收藏这一人类古老的文化活动。
收藏是文化式的休息、知识型的娱乐 古今中外许多文人骚客、雅士学者都收藏有成。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书画收藏家。赵明诚写过一部记录他们收藏的金石刻辞的书《金石录》。李清照在吟诗之余,为丈夫的著作写了一篇《金石录后序》,一向被人看重,称它“叙致错综,笔墨疏秀,萧然出町之外”。鲁迅的收藏嗜好也很广,木刻、版画等美术作品以及金石拓本、汉代画像、六朝造像等均在收藏之列。鲁迅在为文之余,还选编出版了英国、德国、苏联及中国现代版画家、木刻家的作品选集,并且亲自为其作序或小引。不少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同时又是书画作品的收藏家,其中有些人自己就兼善书道和丹青。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和著名电影艺术家赵丹的书画,就颇为海内外人士所喜爱和称道。著名京剧艺术家张君秋先生曾经说过:“不能唱戏,不是戏曲艺术家;只能唱戏,也不是戏曲艺术家。”可见他们的收藏不仅仅是单纯的业余消遣,而被视为“第二职业”,与主业相辅相成,交相辉映。有些人的收藏则与其所从事的职业不相关,但也能体现收藏的文化式休息和知识型娱乐的功能。沈钧儒是一位著名律师,他所酷爱的收藏品是各式石头,而且走到哪把它带到哪。一次沈老先生飞返上海时,警察发现他的木箱异常沉重,断定里面是金银珠宝,打开一看不禁大失所望,尽是石头。
文化式的休息不但表现在赏玩自己珍藏的时候会感到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而且每当搜集到一件精妙之品或新品种时,一种欣然陶醉、自得其乐之情就会油然而生,搜寻它所付出的种种辛劳也会悄然消散。收藏作为一种业余爱好在本质上为一种娱乐活动,其娱乐的特点是自娱而非他娱。这种自娱性的活动除了趣味性以外,还有着浓厚的知识性。各类收藏活动均可以增长博物知识,凡是有心的收藏者均能体会到这一点。
玩物明志,收藏成才 玩物丧志意指沉迷于玩乐的事物,使人丧失进取的精神。它最早出于《尚书》。《尚书·旅獒》言:“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历来都有一些人认为搞收藏的人难免玩物丧志,并举出很多实例大加引证。其实收藏作为一项活动,其有益还是有害并不决定于活动的本身,更主要地取决于参与者的价值定向和自控能力。如果收藏者有正确的价值定向并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不仅不会玩物丧志,反而会玩物长志,收藏成才。古往今来的许多收藏者往往把藏品和他一生的追求紧密联系,使藏品对其产生一种激励和鞭策作用。明代著名散文家张岱家藏许多墨砚,每方砚台上均刻着他自拟的铭文,用来昭示人格,表明志趣。他还为弟弟的藏品写过铭文。他在一块白瑛石上写道:“决不似玉,我自落落。”意为:我尽管不是一块美玉,但我却是一块光明磊落的石头。上海著名书画家钱化佛对兽类中的骆驼最为佩服与崇仰,他的“百驼集藏”就意在鼓舞自己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以骆驼的品格和精神为榜样。
收藏黄浦江水样的韩伊翔在浦江源头水样瓶的标签上抄下了孔子的语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此勉励自己珍惜时光,不断进取。收藏不仅能够明志,还可以延续文明、增长学识,同时也是人们成才的“催化剂”。从人才学的角度看,收藏之路是自学之路,成才之路。因为要搞好收藏,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收藏出人才已被许多活生生的事例所证实。清末名著《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嗜好收藏,书画碑帖、钟鼎彝器、秦砖汉瓦、印章石刻、古代乐器等,无不收罗。他甚至不惜重金收集了5000多片甲骨,整理出版了《铁云藏龟》一书,成为我国专门著录甲骨文的最早著作之一。
收藏的补偿和代偿作用 收藏的补偿性可起到对收藏者的性格差异进行修正或对心理缺陷进行修补的作用。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结构都是不同的,都可能有弱点和缺陷,其中既有先天遗传的原因,也有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人类潜藏于生命中的认同意识常常强迫自己去修正这种性格的差异,弥补心理的缺陷,以求得精神世界的平衡。如生性怯懦的人可以通过收藏象征强者力量的物品,而补偿其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也有一些收藏者,通过收藏而使一些憾事得到补偿。收藏的代偿性指用藏品来代替偿还自己意念中不可为的语言、行动,以排解内心的孤独、压抑或思念,从而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在日寇侵占上海时,收藏家钱化佛满腔的愤怒和苦闷无处发泄,于是,他利用自己收藏的火花,挑选、拼贴出一本象征性极强的画册,以发泄心中的压抑之情。从首页的日寇企图灭我中华不过是他们的“如意算盘”,到最后预示着中国人民必胜的“胜利牌”、“永安牌”、“博爱牌”。钱化佛的这部“抗战始末史”在亲朋好友中传阅,大大鼓舞了人们的精神,他也因而感到非常振奋。还有某些人从小便有各种志向或愿望,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实现,便通过收藏行为来平衡自己的心态。另外,通过收藏还能唤起人们对往事的思念和回忆。一抔故乡的土,一件母亲的遗物,一张情人的照片或信物,一份请柬,一本纪念册……当你拥有它们,你便拥有乡情、恋情和友情。还有人认为,收藏者在整理欣赏藏品时要全神贯注、精力集中,因而起到调节神经、裨益健康的作用,其原理类似我国的气功疗法。
收藏的功能和作用还有很多。叶永烈在《业余新浪潮——收藏热》一书中总结收藏有六大好处,即给人以乐趣,给人以知识,培养毅力和事业心,养成条理化的工作习惯,训练社会交往能力,利国利民。
二、收藏家的标准
“家”指经营某种行业,掌握某种专门知识、技能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仅依据“家”字本身的含义,收藏家即非指一般的收藏爱好者。一般说来,收藏家应达到以下标准。
(1)拥有一定数量或珍贵的收藏品。这是一个收藏家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到底拥有多少数量的收藏品才能达到收藏家的水平,不同的收藏品类要求是不同的。比如邮票、商标、票券类等大众性的收藏品,其数量要求较大。世界业余收藏家协会中的烟标分会规定,收藏品在5万种以上的收藏家方可成为该会的正式会员。而对某些收藏品来说,则很难收集到上万件或上千件。因此,确定藏品数量的标准应根据收集的难易程度而定。当然,藏品的数量不是衡量收藏家的绝对标准,还应看藏品本身的价值,藏品极其珍贵、难得,也足以抵偿其藏品数量不足之缺憾。
(2)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郑逸梅在《人物与集藏》一书前言中指出,收藏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资历,二是有鉴赏力,缺一不可。鉴赏能力对文物古籍收藏家尤为重要。很多收藏家以其出色的鉴赏能力而声名远扬,甚至一些人购买收藏品时要求必须有这些收藏家、鉴赏家的鉴别印章。鉴别是一门比较艰深的学问,需要在长期的收藏实践中不断摸索、学习和总结,具备与本类收藏品相关的各种知识。
(3)对收藏品进行深入研究或利用。收藏家应当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并能对自己的藏品进行充分研究或利用。只有把收藏品当做研究资料,深入分析,寻找规律,有所总结或发现时,才能成为高级型或成才型的收藏家。如古代家具收藏家王世襄通过自身的收藏和研究,编著出《明式家具珍赏》一书。有些收藏家不仅对收藏品进行系统研究,还善于对收藏品进行大胆创新以保存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戏装收藏家包畹蓉幼嗜京戏,在他的“舞台梦”破灭后,便把自己对京戏的一腔热忱转向对戏装的研究、制作和收藏上。他的收藏方式与众不同,他要在藏品上实现自己对戏装改革的理想。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创造出杨贵妃穿的女蟒、“霍小玉”系列、“霸王别姬”系列、“天女散花”系列等富有新意的戏装精品。
(4)有一定的资历。收藏家在同类收藏者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并有较长的收藏经历,为收藏者所尊崇或认可。
除上述标准外,收藏家还应具备对自身收藏领域专门而又广博的知识,熟悉该项收藏的历史与现状,精通藏品的整理、保管方法等。除了收藏家之外,还有收藏活动家和收藏研究专家。尽管他们自己不收藏或收藏成绩不是很突出,但他们却为收藏活动的普及、发展和提高作出了贡献。
三、收藏学的内容
收藏学的研究对象
收藏学的研究对象与收藏活动密切相关。收藏学是一门综合性和边缘性学科,其涉及面非常广。它涉及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金石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博物馆学、图书学、档案学、文物学、考古学、历史学以及有关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收藏学的理论和实践由来已久,并有着异常丰富的内容,但多半掺杂在以上各学科之中,至今仍没有形成界说明确,有特定的理论体系、具体内容和研究方法的一门独立学科。我们认为,中国的收藏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应包括:
(1)收藏学的分类和体系,性质和特点,以及它与社会经济基础和其他上层建筑的关系。
(2)收藏和收藏学的发展史,探索人类收藏活动的起因,收藏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性质、作用、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3)收藏主体,包括收藏家的标准、品格及收藏的数量,收藏组织的成立与活动。
(4)收藏客体,研究藏品的确定、收集、登记、整理、鉴别、品评、研究、保存、宣传等各项工作的原则、科学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5)收藏在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及收藏活动与国家政策、法律的关系。
有人根据收藏学的诸多研究对象而将收藏学分为“软收藏学”和“硬收藏学”。“硬收藏学”主要指收藏的技术和方法,而其他多属“软收藏学”的范围。
收藏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根据对收藏学研究对象的分析,我们可对收藏学下如下定义,即收藏学是研究和探索收藏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收藏现象包括从人类最初始的收藏行为至人类社会消亡时所存在的各种收藏活动。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收藏历史同人类的历史同步。人类最初产生收藏行为的动机(即收藏活动的起因),史前人类收藏活动与文明社会收藏活动的关系,收藏活动在不同社会形态中的发展历史、特点和作用,当代世界收藏热的产生原因及发展趋势,未来社会收藏活动的特点,收藏学与收藏活动的关系,人类的收藏心理活动,收藏的功能、价值和作用,以及如何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收藏品进行确定、收集、鉴定、整理、保存、宣传等,均是收藏学应着重探索和研究的主要课题。除了以现代人文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外,还应注意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各项成果并借鉴前人的经验,同时还应注意了解世界收藏市场、收藏学研究以及各种收藏活动的发展情况,以使中国的收藏学达到甚至超过世界的水平。
收藏学体系
广义的收藏包括国家收藏和私人收藏,即“公藏”和“私藏”。国家收藏的单位,古代主要指皇室或官府机构,近现代主要有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资料馆等,它们均有相应的学科,如古代皇家收藏研究,近现代博物馆学、图书馆学、档案馆学及文献学等。私人收藏主要是藏书楼和私人博物馆。国家收藏和私人收藏的相同之处是均从事收藏活动。但如果严格按照主体来分,“公藏”和“私藏”还是不一样。因“公藏”多是博物馆学、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故狭义的收藏学仅指民间收藏学。
收藏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收藏学是一门边缘性和综合性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有自己的体系和研究对象,但又与其他各个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1)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各门具体学科的基础,收藏学也不无例外地受其指导。具有不同世界观的人也会具有相异的收藏观,对收藏活动的起源及发展等问题也有不同的认识。收藏学受世界观,尤其受生活在不同文化系统中的人的价值观制约。
(2)与历史学的关系。历史学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一门学科,任何一件藏品都能一定程度地反映历史,它是一定历史文化的再现。从一定角度看,人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收藏史。收藏学的研究成果也将对历史学的研究和发展有所裨益,而搞收藏活动必须具备相应的历史学知识。
(3)与考古学的关系。考古学是根据实物史料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实物史料一般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大多数埋藏于地下。考古学与收藏学的关系极为密切。我国历史悠久,古代文化遗存极为丰富。除国家保存、珍藏的实物史料外,还有许多具有考古学价值的文化遗存通过不同途径散落于民间。而且考古学的分支,如古钱学、印章学、铭刻学等与收藏学中的钱币收藏、金石收藏等内容紧密相连。历史上的一些重要考古学著作,如宋代吕大临的《考古图》、王黼的《宣和博古图》、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赵明诚的《金石录》、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清朝梁诗正等编的《西清古鉴》等,也是收藏学发展史中的重要著述。此外,很多考古学家同时也是赫赫有名的收藏家。
(4)与博物馆学的关系。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物质的收集、保存、解释和进一步交流、使用的学科。从博物馆学和收藏学的研究对象比较中即可看出两者相重合的部分。两者的区别在于:博物馆学主要研究国家收藏;收藏学以研究民间收藏为主。从狭义上看,两者除了收藏主体和研究的内容有差异外,客体方面的内容相似性很多,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作用似乎更大一些。随着收藏活动的日益发展,两者相近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由于私人博物馆的出现和发展,收藏学也将更多地引入博物馆学理论的研究成果。
(5)与档案学的关系。档案学是结合社会实践研究档案和档案工作的理论及其历史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收藏活动,无论是国家收藏还是民间收藏,均须建立收藏档案,故需了解档案学中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同时,档案本身也是一种收藏品,可归在文献收藏之中。
(6)与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学是把社会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探讨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等一系列有关课题。收藏活动也是社会现象的一种,我们可以借鉴社会学研究中所使用的各种方法,以调查和分析我国古代和近现代收藏学的结构、特色,预测其发展趋势。
(7)与民俗学的关系。民俗学亦称“谣俗学”,主要研究民间信仰、习俗、故事、歌谣、谚语等。由于民间收藏活动的多范围和多层次的特点,能为各种民俗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料。在日趋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更重视对传统民俗物品的收集与研究。很多民俗学研究者本身也是民俗物品的收集者。
(8)与心理学的关系。心理学是应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的特点、本质、机制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收藏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方面,是应用客观的心理学方法研究收藏心理现象的特点、本质、机制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一个亟待开发的新领域。在收藏的不同阶段,会展现迥异的收藏心理;进行同一种类收藏的人,也具有相异的心理。与收藏活动关系比较密切的有猎奇心理、鉴赏心理、变态心理、怀旧心理等。收藏心理学是收藏学与心理学有机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9)与法学的关系。法学是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收藏学与法学的关系比较密切,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对民间收藏活动可起推进或局限作用;二是收藏者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对法制的影响。我国法律对于民间收藏活动有许多具体规定。当然,我国有关私人收藏,如藏品流通、拍卖等方面的法规还有待于随着实践而不断充实和完善,以法律手段保证我国民间收藏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10)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收藏学与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等均有联系。收藏为自然科学发展史研究提供实物资料,而收藏的技术方法,如藏品的保存、修复、鉴定等则要借鉴和应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其他诸如对藏品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碳十四年代测定,应用现代化的研究工具——计算机,也均离不开自然科学中的一些技术方法。
此外,收藏学与许多其他学科也有密切关系。如藏书和图书馆学、目录学不能分离,研究古器物铭文离不开古文字学、训诂学的基本知识;收藏学的新发展也同样会促进各相关学科的繁荣。随着收藏学的发展,还可能会出现许多新的边缘学科。这均与收藏学本身的特点分不开。
收藏学的特点
在分析了收藏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后,可总结出收藏学具有如下特点。
(1)收藏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可以这么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都离不开人类的收藏活动。以人类的各种收藏活动的发展规律及其相关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收藏学,对各个学科建立之基础的实物和文献的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将会促进各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收藏学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科。古往今来,很多人都为其发展自觉或不自觉地作出了很多贡献。但由于长期的忽视,使收藏学一直没能像其他基础学科一样正规地建立起来,但不能由此说明收藏学中所包括的内容是不存在的。收藏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体系及内容仍有待今人及后人不断挖掘、探索和完善。收藏学这一领域虽然还未被学术界广泛注意,但在实践中它确为其他学科起着奠基作用。
(2)收藏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这一特点是由收藏活动本身的广博性决定的。宇宙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均可以成为人们收藏的目标,因而也成为收藏学研究的客体。收藏对各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起了基础的准备工作,而收藏学的发展又必须借鉴其他学科已取得的成果,以丰富收藏学自身的内容。也可以说,收藏学本身即是对人类收藏活动的内容、规律、原则的总结,将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及人类的各种文明成果进行收藏、研究,可使收藏学成为包容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当然,其研究的难度也是很大的。
(3)收藏学是一门实用性强并具有创造性的学科。利用收藏学的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对各门学科的总结、研究,而且可以创造新的思维、新的体系和新的边缘学科。一个专深的学问家本身就是一个收藏家。他不仅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还善于充分利用、发挥他人的收藏成果。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博学,达尔文之所以能创造出进化论,均离不开收藏。谁能拥有对世界最多最全面的认识,他必定是一个博学家;谁对某一具体学科的知识占有最全,并结合他人所缺乏或忽视的各种实物资料,他必定会成为这一学科的专家。古今历史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做一个又博又专的学问家或实践家均属不易,但如果能找到创新的角度,凭借所收藏的知识、实物及严谨的思维方法,完全能总结、创造出一门新学科。在收藏学领域中,还有很多内容值得人们去挖掘、探究、创新。有些事情的成功是一个人的能力所无法企及的,但是综合多人的收藏成果和创新意识,必将能构造出一部丰厚、发达的收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