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7-83744122 欢迎访问湖北省收藏家协会官方网站!
协会新闻

瓷画“伏生授经图”解读

发布时间:2025-09-23 14:45:49

作者吴晓松

湖北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兼陶瓷分会会长、

鉴定评估中心主任


瓷画“伏生授经图”解读



“伏生授经图”也称“伏生述典”,故事广被流传。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中专门为伏生列传。唐代诗人王维曾画过一幅《伏生授经图》(现藏于日本),王维认为这是一个“恒久美丽的题材”,之后,明清画师也将“伏生授经图”作为经典题材入画,以颂其德。这里介绍、解读的是在一件瓷器上绘画“伏生授经图”的故事画片,在传世文物中堪称精美。


图片
图片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唐 王维《伏生授经图》


釉下彩绘瓷瓶。喇叭口,双狮耳,深长腹,圈足。灰白胎,用化妆土打底,再彩绘人物故事,然后施釉,烧制成器,发色淡雅,属唐山窑釉下彩瓷精品(有将施于釉之下、化妆土之上的彩绘称之为“釉中彩”),圈足内单圈四字蓝款:啟新瓷厂。是唐山“啟新瓷厂”画瓷名家“李润芝”于浭阳(今唐山丰润县境内)丙寅年(1926年)绘画的作品。该瓶口径19.6、高55.8、底径16厘米。



图片
图片


画片正面主题图案:庭院中设一石案,伏生居中,白发白髯,博带宽衫,一手捻长须,一手扶着拐杖端坐在石案旁,精神矍铄,一位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长者形象;身旁是其女羲娥,头梳高髻,身着多彩长衫,手拿蒲扇站立其旁;对面晁错头戴乌帽,身着蓝色长衫坐于圆凳,聚精会神聆听伏生讲经述典。石案上有手卷若干,铺展记录。右上方开窗中有书卷数函,背景墙壁有凿洞。远处山岚叠嶂,良田万顷,近处回廊曲折,茅舍廊榭。庭院中有参天大树,苍松翠柏,坡石堆岸,浅草铺地。背面文字:“汉伏生,乃秦时名士,焚书坑儒竟得勉于劫,高祖使记者至其家抄录焚典,而日授三百余篇”。款识:岁次丙寅冬月上浣,李润芝作于浭阳。“伏生授经”的故事,根据文献记载发生在西汉文帝时期,背面文字中“高祖”当为文帝,现代汉语中“勉于劫”写成“免于劫”,古文“勉”字可通假“免”,见于《前汉书·薛宣传、谷永传》。


88693516d86e2e4ff44181c14b792b33.jpg


伏生(伏胜、字子贱,前260年—前161年),享年100岁,孔门弟子,山东济南(今滨州邹平)人。秦统一后,他曾为秦70博士之一。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伏生冒着生命危险,暗将《尚书》藏于墙壁内,逃避焚烧之难,伏生流亡异乡。秦亡汉立,儒家学派逐渐复兴,汉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伏生掘开墙壁发现《尚书》还有28篇保存完好,这便是今天的《尚书》得以存世。伏生壁藏《尚书》并将其在齐鲁大地传播的事迹传到朝廷。到了汉文帝时,欲召其进朝,但此时伏生已年近90,不能远行。于是,文帝派时任“太常掌故”之职的晁错到山东伏生家中,当面授受。终将《尚书》整理记录下来,并补叙所失篇章,使《尚书》得以完整流传。因此:有“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知其义”之说。历代学者赞誉伏生为“尚书再造”。


图片

明 杜堇《伏生授经图》


《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构建了华夏文明最早的知识体系。《尚书》的作者是上古史官,相传孔子晚年编纂《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让上古美德流传后世。《尚书》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坎坷,西汉伏生口述《尚书》28篇为今文《尚书》;战国时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文、古文《尚书》全都散佚;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共58篇作为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尚书》流传2000多年,无论是尧、舜、禹上古德政,鼎定九州,还是夏、商、周民望兴替,礼德治邦,讲述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构建了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阐释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尚书》得以保存,我们应该记住时任“太常掌故”的“记者”晁错,他不辱使命,为《尚书》的记录、整理作出了贡献。晁错是西汉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为“文景之治”的繁荣盛世作出了巨大贡献。晁错的政论文“疏直激切,尽所欲言”,鲁迅称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尚书》得以传承至今,我们要感谢写书人、读书人、爱书人、护书人!还应该感谢那些艺术家,他们通过不同艺术形式,或绘于纸帛、或画于陶瓷,或镂于金石,将经典记录永存。因为有了他们,才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代代相传。


图片

上海博物馆藏 明 崔子忠《伏生授经图》


【附录】唐山窑,在今河北唐山丰润县。唐山陶瓷历史悠久,是中国的北方瓷都,也是我国主要陶瓷产区之一。据记载明朝的永乐年间,唐山陶瓷已有一定规模,清代《滦州志》风俗篇中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惟唐山多缸窑,能制陶器罂瓮盆盎之属”,唐山具有600多年的制陶历史,是中国近代日用瓷的发祥地之一。明代永乐年间,山西省介休和山东省枣庄等地居民先后移居唐山,带来制缸技术,群集于市区东北的两个地段,利用当地原材料生产缸类产品。两地分别取名为“东缸窑”、“西缸窑”,至清代光绪年间,开始生产棕釉碗,并有施化妆土的灰胎白瓷和少量仿古瓷应市。在近代工业革命影响下,各陶瓷厂先后采用机械设备和新技术。1900年,德国一位地质工程师汉斯·昆德来到唐山,最初的工作是帮助重建唐山“细绵土(水泥)厂”,后改名为“唐山洋灰公司”,聘任汉斯·昆德为总工程师,汉斯对本地所产土样进行化验后,认为唐山附近有丰富的制陶瓷原料,在昆德的建议下,1921年洋灰公司在老厂的空地上,因地制宜,改建瓷厂,制造各种生活瓷器和电器用瓷,这就是“啟新瓷厂”的前身。“伏生述典”瓷瓶正是“啟新瓷厂”成立之后的1926年生产。



作者简介

 63ff71dffbd780837c19a865dbfae1f6.jpg

吴晓松,毕业于武汉大学考古系。湖北省博物馆国家二级研究馆员(二级教授)。历任湖北省文物总店总经理、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文物考古、博物馆、文物鉴定等工作。多次参加或主持重大考古发掘项目;多次担任湖北省文博专业高级职称水平能力测试命题专家;多次担任湖北省文博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多次参加国内文物保护项目评审和文物鉴定工作。公开发表5部专著、50余篇论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领队;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国家文物鉴定区域中心(广州)专家库成员;全国文物流通经营机构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国有博物馆藏品征集平台专家库专家;湖北省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艺术品审核专家委员会委员(负责考古、文物保护技术、文物与博物馆学、艺术史等专业)。

现任湖北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兼陶瓷分会会长、鉴定评估中心主任。






审核:陈祖坤

排版:储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