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画收藏与艺术欣赏》——戴 志

作者:戴 志
湖北省收藏家协会理事
黄冈市收藏家协会党支部书记
湖北黄州教育文化博物馆馆长
中国版画收藏与艺术欣赏
提及中国版画,其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印制成品的视觉呈现中,更蕴藏于原版版画(尤以木刻原版为代表)的独特属性里。这类作品跳出了“印刷工具”的单一定位,以不可复制的“身体性”与“痕迹价值”,成为兼具雕塑感与叙事性的独立艺术实体,其核心魅力可从三方面探寻。

一、是终极的原真性。
木刻原版是艺术家创作行为的“终点载体”,画稿的构思、刀具的走向、刻凿的力度,所有创作细节都永久定格在版面上。它不是复制品的“模板”,而是艺术想法最直接、最原始的物证,拥有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原作”属性。

二、版画是刀法与力量的纪念碑。
在木版上创作,每一刀的起落、转折、深浅都不可逆,这些刀痕直接记录了艺术家创作时的情绪起伏、力量控制与节奏变化。当“刀味”与木材本身的“木味”交融,便形成了画笔难以复刻的质感——既有雕塑般的力量感,又透着金石般的厚重,让版面成为艺术家手腕动作的“视觉化石”。

三、牌画是痕迹的图书馆。
一块历经创作的木刻原版,表面不只有初始的刀痕,还积累着无数次试印的油墨残留、修版时的细微磨损。这些叠加的“痕迹”,如同层层书页,共同书写了这块版的“生命史”,让它成为一部充满时间感与故事性的视觉文本,每一处细节都藏着创作过程的印记。

笔者馆藏有多幅板画,对板画情有独钟是因为中国木刻原版版画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印刷底板”的功能性。它是艺术家全部创作能量的凝聚,是完整创作历程的记录,更是一件拥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实体雕塑。人们欣赏它,不只是看它能印出多少幅作品,更是为了触摸那段独一无二的艺术创造过程,感受其背后不可复制的艺术温度。




戴 志,男,1961年出生于湖北黄州,高中学历,1977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曾任企业基层党支部书记,担任综合贸易市场经理多年。现为黄冈市政协文史专员,黄冈市红色文化(新四军)研究会常务理事,黄冈市作家协会会员,黄冈市收藏家协会党支部书记;湖北省收藏家协会理事,人社部认证鉴定估价师,湖北嘉德古玩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专家组成员;历任黄冈市收藏家协会一、二、三届副会长、红色文化收藏专委会主任,黄州教育文化博物馆馆长。多年来,在省市级各报刋上发表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类研究论文一百三十多篇,并多次获奖。脚踏实地积极践行习总书记"守护文化根脉"的指示精神,坚持三十年如一日,以收藏、保护、研究、传承鄂东优秀传统文化、大别山红色文化为己任,事迹收录在07版《黄州区志》中,曾经受到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黄冈电视台专题采访,被光明日报、黄冈日报、楚天都市报、鄂东晚报、楚天声屏报等报刋多次专题报道。
审阅:陈祖坤
编辑:储翠
投稿收件邮箱:admin@hbsscjxh.com

湖北省收藏家协会
官方微信
